575223_378453298870758_843807445_n.jpg    

 變色龍在動物界裡的響噹噹的玩色大師,一些種類的變色龍是根據周圍環境來變換體色,其目的是保護,而另一些則是用體色來表達情緒,憤怒而要攻擊:當受到威脅或贏得配偶時體色最為鮮艷,也有表現身體狀況的顏色:發黑是身體狀況差時,發白則是體溫過高時。另有一類是藉由改變身體顏色了與同類進行溝通,以及更好地吸引異性配偶,而不是用於攻擊或防禦。

 

章魚不僅僅是變色高手,擬態章魚還能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的身體形狀,甚至它還可以模擬至少15種海洋動物,其中包括:海蛇、蓑鮋、比目魚、海蛇尾、大螃蟹、海螺、黃貂魚、比目魚、海蜇、海葵和皮皮蝦等。章魚的變色和擬態特性可以隨機應變,確定當遇到掠食者或獵物時應當恐嚇對方還是退縮逃跑。

 

比目魚在海底與相應的環境混為一體,然後對途經的獵物發起攻擊 。

 

秋麒麟蟹蛛的身體只能改變成白色和黃色,主要生活在這兩種顏色的花朵之中——雛菊和向日葵。為了使自己能夠溶入環境之中,秋麒麟蟹蛛在某些日子裡在白色和黃色體素之間變換,便於適應該區域的植物顏色。這種顏色變化性能夠幫助它們悄然接近獵物,並避免被鳥等空中掠食者發現。 

 

發笑樹蛙能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改變身體顏色。她能夠將身體變成灰色、褐色、黃白色,還能將腿部變得黑色 ,其變色亦為保護作用。

 

金龜甲蟲,以將身體顏色從明亮的金黃色變成暗紅色帶有類似瓢蟲一樣的斑點外形。它們進行身體顏色變化主要是通過改變外殼的反射率。目前研究人員不知道動物改變顏色的目的,但是,他們懷疑,可能是為了模仿有毒昆蟲嚇退敵人。

 

變色蛇,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變色蛇,經過草堆會變綠色,經過枯枝變褐色,爬入紅土變紅色,是隨著環境變化,功用為保護防衛,但大概在2006年左右在印度尼西亞加裡曼丹島的沼澤裡發現了一種可以改變皮膚顏色的蛇,研究人員把紅棕色的蛇放在有光的桶子,整體變白色,目前未研究出為何變白色。

其他隨季節變化換毛色的動物,如北極熊。

在都市叢林人際關係裡,我們也常遇見變色人性,平常大家都隱藏潛在個性,扮演好人角色,講場面話,當利害衝突時,為保護自身利益、基於恐懼,害怕傷害,會變色變形,把潛藏個性表現出來,會言語、文字攻擊、會肢體暴力、法律上所規定不能為的行為:恐嚇、公然侮辱、毀謗、傷害都會上演。當我們遇到這種劇情時,我們又該如何回應呢?以牙還牙?以德報怨?或者不回應?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們可以說被騙嗎?或者從來都是自己認識不清,相信表面,不看內在實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lithz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